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联系我们
  • 电话:0571-82615988 / 82618362
  •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新世纪大道1836号
  • 邮箱:hzjinwu@126.com
  • 传真:0571-82617378
  • 邮编:311217

建筑防水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日期:2016年12月08日

建筑防水行业

建筑防水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2016年12月7日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第七届二次理事会通过)

 

建筑防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建筑防水关乎建筑安全和寿命,关乎百姓民生和安康。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建筑防水行业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建筑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结合建筑防水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建筑防水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和建筑业发展的带动下,建筑防水行业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

1. 建筑防水材料产量稳定增长

2015年,主要建筑防水材料的总产量达17.75亿平方米。2011-2015年,年均增长率为11.47%,其中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产量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2.21%。

表1  “十二五”期间建筑防水材料产量目标及完成情况

产品名称

2010年

(万㎡)

2015年

目标

(万㎡)

2015年实际完成

产量

(万㎡)

年均增长率

(%)

建筑防水材料合计

103130

160000

177468

11.47

1、新型建筑防水材料

89710

144433

167286

13.27

SBS/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27100

43631

47684

11.96

‚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

15600

25116

24696

9.62

ƒ防水涂料

23840

38382

47504

14.78

„玻纤胎沥青瓦

3750

6038

1525

-16.47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12820

20640

34951

22.21

†其他新型建筑防水材料

6600

10626

10926

10.61

2、沥青油毡类防水卷材

13420

15567

10182

-5.37

石油沥青纸胎油毡

1800

2088

1556

-2.87

‚沥青复合胎柔性防水卷材

11620

13479

8626

-5.79

[注]资料来源: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年度统计。

2. 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初见端倪

“十二五”期间,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13.87%,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加。行业中涌现出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8家;行业前50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5%,行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3. 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1家企业获批筹建“特种功能防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行业的首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4家企业获批被认定为“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多家企业获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一批骨干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研究生工作站若干家。“十二五”期间共有1家单位承担、6家企业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1家企业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2家企业承担了5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其他还有若干国家重点新产品新技术项目。

“十二五”期间防水行业企业加大了科研和专利申请力度,其中1家企业的1项发明专利荣获了“中国优秀专利奖”,成为国内首次获得该奖项的防水卷材技术。

五年来,编制、修订了72项标准规范,其中工程建设标准16项,产品标准45项,试验方法等其他标准11项。

4. 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在全行业开展“建筑防水行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和“建筑防水行业知名品牌产品”评选活动,31家企业的45个品牌产品入选 “建筑防水行业知名品牌产品”,114家企业获得A级以上信用等级,其中AAA级企业75家。

5. 主要防水材料质量显著提升

自2012年起,国家质检总局连续4年开展建筑防水卷材产品质量提升活动,建筑防水卷材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从83%上升到95%,防水卷材产品质量水平逐年提升。

推动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2013版)》,推动工信部发布《建筑防水卷材行业准入条件》。

2015年国家质检总局在22个省级行政区域开展“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获证企业专项监督检查”;创新了证后监管与质量监督相结合的监管方式,以及政府监督与行业协会参与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并连续3年开展建筑防水卷材“质检利剑行动”。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围绕产品质量提升,先后组织开展了“质量提升年”、“培训年”、“成果年”、“质量提升省市行”、“质量提升万里行”等活动,推动落实骨干企业的质量主体责任,以标准为抓手,实现产业升级;协会还组织开展了行业产品质量动态监督检查,并对“促进防水行业健康发展产业联盟”企业和寿光质量提升示范区内的企业进行了质量抽查。

2013年,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引导成立了由13家大型骨干企业组成的“促进防水行业健康发展产业联盟”;联合11个省市地方协会组成11个区域质量诚信联盟;在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察司的主导下,31家重点企业成立了“打假保优协作网”;共有约200家企业通过以上各联盟明确承诺落实质量提升的主体责任。

6. 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平台初步建立

“十二五”期间,行业在从业人员学历教育、专业技术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成果。

湖北工业大学培养了建筑防水专业本专科毕业生合计近300人,完成了两期防水材料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班的招生工作。

2013年,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组织行业专家编写了《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之九——建筑防水》。协会专家参与了近100场《建筑防水》必修课培训工作,超过10000名注册建筑师参加了专场培训。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先后组织并邀请了德国、美国、加拿大的专家来华培训行业技能培训师,先后培训了行业注册培训师近200名,建立了行业及企业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共11家。

国家建材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040)站鉴定了各级别防水工、检测工近6000余名。

2013年-2015年,举办了3届“全国建筑防水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开展了各级别比赛近30场,34人晋升为行业技师,7人获得“中国屋面防水大师”称号。

7. 商业模式创新初见端倪

企业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由产品生产开始向下游应用领域延伸,提高了企业盈利水平,加速了企业转型升级,已有企业尝试防水工程质量商业保险。

国家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建设方对防水重要性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已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集中采购扩大了优质产品的市场份额。

(二)主要问题

1. 产业政策落实不到位

政府和社会对环保要求越来越严,而防水材料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环保技术水平不高、设施陈旧,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配方落后,使用不合格原材料,使行业环保问题更加突出。

部分企业没有切实落实《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不少企业仍未达到《建筑防水卷材行业准入条件》的要求。

2. 产业结构不合理

截至2015年底,取得防水卷材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共计975家。防水材料生产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仍然突出,市场集中度低。落后产能过剩,导致恶性竞争。

产品同质化较为普遍,长期存在生产和使用不合格产品、无许可证产品的不正常现象,市场行为规范程度仍然较低,影响了防水行业健康发展。

3. 创新能力不足

国内的生产技术、生产装备、产品种类等生产能力与国际先进生产技术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但行业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缺乏,企业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不足,企业过度重视主要材料而轻视配套材料,重视产品技术而轻视应用技术,重视市场开发而轻视技术储备。

4. 应用领域市场规范程度有待提升

目前,行业主要以材料生产企业为主,与下游建设行业相关各方的协同机制有待完善,防水设计专业能力不足,防水系统配套与应用技术不成熟,防水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

施工企业依然弱小,施工主体责任不明确,工程资质挂靠以及非法转包、分包现象普遍,防水产业工人培训不足、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防水工程市场不够规范,工程质量监督不到位,不合理低价中标造成防水工程质量问题突出,建筑渗漏率仍居高不下,给建筑安全带来隐患。

 

二、“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转型、创新、融合、绿色为行业发展理念,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满足国家发展建设需求,推动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战略

1. 转型升级战略

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政策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转变行业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市场集中度;引导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品、落后工艺、落后技术和落后装备,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2. 创新驱动战略

推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转变企业经营理念,以商业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借力信息技术,以管理创新推动企业提质增效。

3. 产业融合战略

构建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设计、施工应用和服务的全产业链平台,促进行业融合,推动全产业链资源流动,增加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全面提升防水行业价值。

4. 绿色发展战略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评价为导向,推广清洁生产,落实节能环保产业政策,优化产品结构;打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全要素发展路径,满足绿色建筑需求。

5. 人才发展战略

树立技术、营销和管理人才并重的理念,把培养、引进人才作为企业(行业)发展的基础。完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夯实行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探索防水工人职业化制度。

6. 行业自律战略

完善行业自律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自觉规范企业商业行为。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打假扶优,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生态。

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组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行业建设,提高企业的质量安全主体意识,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三)发展目标

依据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综合考虑我国“十三五”期间经济形势以及防水行业未来发展条件,今后五年防水行业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1. 持续保持行业健康发展

“十三五”期间,主要防水材料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6%以上,到2020年,主要防水材料总产量达到23亿平方米,满足国家建设工程市场需求和人民对品质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不断开发海绵城市、海洋工程、地下综合管廊、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和既有屋面翻新等领域的增量市场,促进行业持续增长。

2. 继续深化行业结构调整

“十三五”末期,培育20家大型防水企业集团,培育100家大型制造企业;行业中涌现出若干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以上;行业前50位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50%。形成2-3个建筑防水材料产业基地,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提升行业集中度。

3. 显著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科研机构新建3-5家国家级或省级技术中心,鼓励重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不断提升行业知识产权意识,专利申请数量年平均增长率10%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占比10%以上。

4. 加强标准规范引领作用

构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标准体系,以国家标准化改革为契机,以标准、规范、图集、工法的编制和应用为抓手,引导和促进行业产品及工程的质量提升;不断开展国内标准规范的国际化。

5. 大力提高产品和工程质量

通过节能环保和绿色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技术引导,研制和推广耐久、可靠的防水系统,大力推进满足工程需求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推动建立防水工程质量保证保险制度,显著降低工程渗漏率。

6. 进一步发挥品牌效应

继续开展品牌建设,加大对优质产品的宣传和推荐力度。力争形成50个以上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行业知名品牌。

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依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扩大防水产品和成套装备的出口,提升民族品牌在国际市场的认知度。“十三五”末期,行业中涌现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7. 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推动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完善行业注册培训师制度,持续参与注册建筑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加强行业专家队伍建设。

逐步开展防水工人职业化基础建设,重点开展基础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建立1-2所防水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30个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注册培训师人数增加25%以上。

扩大防水工人职业技能大赛的领域和规模,并纳入“中国技能大赛”序列,全面提升从业者的职业技能水平;积极参加并申请承办国际屋面工人职业技能大赛,汲取国际先进施工技术。

8. 推动防水工程市场机制创新

推动企业由单一的材料供应商向防水系统服务商转型。

初步建立以防水工程承包商为主体的防水工程市场体系。培育10000家具有施工资质的防水工程承包商或屋面工程承包商。鼓励组建防水施工专业劳务派遣公司。

系统研究与推广先进屋面工程技术,探索实施屋面工程专业承包制度。

9.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引导中小企业提质增效,走精、专、新、特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向专业配套商转型,提升企业市场竞争综合能力。

(四)主要措施

1. 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严格执行《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和《建筑防水卷材行业准入条件》,落实节能环保相关产业政策。

引入社会资本,推动行业整合优化。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海外扩张,继续做大做强,在行业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引导中小型企业通过提升产品质量、规范经营行为等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做专做精,鼓励企业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制定和实施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应用等方面的标准、评价办法和认证规则。

以绿色建筑为目标,研发并推广种植屋面、热反射屋面、通风屋面等具有绿色功能的材料和系统;推动绿色施工,改进施工工艺、机具装备,满足绿色建筑的需要。

以绿色建材为抓手,从原料、配方、装备、工艺等方面着手,大力发展功能可靠、经久耐用、绿色环保的防水密封材料。鼓励开发具有复合功能的防水系统。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工艺及生产装备。限制废胶粉、废机油等有害物质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中使用。淘汰纸胎沥青油毡、胶粉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沥青复合胎柔性防水卷材等落后产品及其生产装备。规范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卷材的生产和应用。定期发布行业技术白皮书和推限禁产品目录。

依据《中国制造2025》,推动防水行业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

2. 全面推进产业链融合

落实产业融合战略,加速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融合咨询、设计、材料、施工、翻新、维修等产业链各个环节。

重视配套材料研制及生产,推动产品应用系统化。更加重视针对主要防水材料的专用辅助材料、配件及施工装备的研制及生产,依据标准规范推动防水材料应用系统化。

鼓励企业与大型原料供应商战略合作,稳定生产原料的品质和渠道,改善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鼓励企业与建筑设计机构合作,提高防水工程设计水平;鼓励行业企业与大型房地产商和建筑工程总承包商战略合作,促进防水工程质量明显提高。

鼓励企业产能共享。

3. 开展科技研发和管理手段创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探索设立行业科技发展基金,开展行业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加强技术储备。集行业之力,依托“特种功能防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市级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等创新平台,逐步建立防水工程基本理论体系,加强防水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和施工应用技术研究,发展高效、节能、运行可靠的生产装备,强化配套辅助材料、专业施工机具研制及推广,鼓励研制针对不同防水体系的维修、翻新技术及产品。

加强信息技术在防水行业中的应用。促进行业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应用互联网技术,积极探索实施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物流、机械化施工和电子商务,提升行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在防水工程中的应用。

4. 加强产品和工程质量建设

恪守建筑防水卷材生产许可证制度。践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质量共治新机制,进一步开展质量提升活动,推动政府加严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协助政府开展防水行业产品质量监督和“质检利剑”行动等工作,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继续开展企业标准化实验室评定工作和行业防水卷材物理性能检验比对试验工作。

敦促政府加大对防水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力度。推动建立防水工程质量保证保险制度,显著提升防水工程质量。

5. 全面落实国家标准化改革措施

完善防水行业产品和工程标准体系,积极开展团体标准编制工作,提高标准、规范、图集、工法等技术文件的制修订水平,加强标准规范在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提升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鼓励企业实行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

6. 培育并提升企业竞争力

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形成一批消费者满意、用户信任、社会认可的优质产品、优质品牌和优秀企业,实现以质取胜、优胜劣汰。

通过开展建筑防水行业企业信用评价工作,加强行业诚信建设,在行业内宣传和扶持一批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优秀企业,形成行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机制。

引导行业优秀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履行质量承诺,主动接受政府部门、社会和媒体监督,勇于承担对消费者、合作方和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

主动抵制恶意市场竞争,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防水市场新格局。

7. 多举措建设多层次的专业人才队伍

加强行业技能培训基地、培训教材、培训师资、专家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建立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探索制定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并组织开展行业技能评价工作。

继续开展生产工、检验工、防水工、打胶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继续在各省市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并扩大规模和区域。

完善注册培训师制度,增加培训师培训内容,开展注册培训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扩大培训师队伍。继续邀请国外专家来华开展培训师培训,学习先进培训制度和应用技术。

持续参与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工作。

扩大行业专家队伍,加强专家梯队建设,优化专家专业结构,发挥专家在研发、生产、设计、施工及维修等环节的咨询和指导作用。

8. 加强行业社会力量的引领和监督作用

规范和发展行业社会组织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加强各类社会组织的引领、服务、协调、沟通职能,发挥好社会组织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企业诉求并提出有效建议,高效高质实施政府购买服务中的各项工作,提升行业自律水平,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推动信息公开平台的建设,强化行业社会组织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的监督和评价作用。

发挥联盟的示范作用,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及权威媒体,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

9.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面向世界防水科技前沿,大力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相关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和合作,组织和参加国际技术论坛和展会。

加速行业国际化步伐;践行“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鼓励国际贸易,拓展贸易渠道;收购兼并国外有竞争力的企业,扩大海外市场的占有率。